配图来自Canva可画

2020年因疫情疲软,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增长放缓。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底,国内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5.18%,突破5000亿美元,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34%。 2019年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8.67%,增长30.5%。

不过,得益于疫情得到妥善控制,今年消费金融市场复苏也相当强劲,不少头部玩家提交了较为辉煌的成绩单。

以2021H1财报为基准,募集合并消费金融的收益和净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7%和166.7%。 很快,消费金融的收益和净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和258%; 捷信、中银消金、中邮消金同比净利润增速分别超过3倍、4倍、15倍。

另外,结合整个行业的用户、资产等数据表现来看,发展关键词都在稳定增长,因此消费金融整体韧性较强,正在摆脱疫情等不可控制因素的负面影响。

此外,随着行业复苏、头部玩家业绩的提高,也可以看到不断收紧、深化的监管趋势。

监督管理的细化

以许可证发放时期为基准,消费金融在中国已有11年,从最初的跃动到后来的空前繁荣,监管这只无形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消费金融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监管整顿的重点也在持牌资格上,清理了无牌资本和机构,使行业更加有序健康。

今年不同,监管趋势趋于精准化和定点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消费金融产品和业务场景的约束,继续规范消费金融产品的边界。 例如,今年8月,许多监管部门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将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但对争议频繁的教育贷款、医美贷款类产品,监管采取了禁止进入资本市场等严格整顿手段。

二是加强对头部玩家的鞭策和引导,促使违规行为得到纠正,为行业树立正面榜样。 从今年的监管通报情况来看,此前排名靠前的玩家大多曾因违规行为被监管通报或处罚。

可见,高强度挂牌维修后,产品设计、宣传手段、资金结构等成为监管重点,目的是进一步降低行业风险,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短期内,这种精细化监管的趋势不会改变,但资产规模大、用户覆盖率高的头部玩家将继续受到监管。

竞争没有冷却

不断完善和规范监管,有效抑制了消费金融的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尤其是扫除了大量无卡消费金融企业。

由于长尾巴玩家大多被动退出,还有很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空闲,新的增量分配红利也被挤出来,成为了持卡玩家争夺的重点。 虽然行业竞争并未降温,但由于消费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定的增长率,它仍以结构化的形式持续上演。

首先,银行类资本,特别是地方银行类资本,以新玩家的姿态开始加速入场。 例如,今年获批成立的苏银凯基由江苏银行发起,从2016年至今获批的持卡消费金融机构中可以看到吴江银行、张家口银行、包商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的资本影子。

本来赛道竞争格局多为国有大型主导的银行类机构与非银类机构的对决博弈,但现在的地方银行类资本想要利用银行资金存量和合规优势分得份额,由众多互联网资本支撑,所以某种程度上是原有的格局

其次,面对诱惑不断增加和不断升级的竞争,更多的玩家正在从高线城市向低线城市实施下沉式扩张,在下沉市场形成多战线的博弈状态。

高线城市平均消费力高,是消费金融头部玩家的战略重点,但在红海下,高线城市趋于饱和,待挖掘的低线城市自然火热。 今年的捷信,马上消费金融,募集共同消费金,通过与网上商店合作,开展购物节等活动,去不同的农村地区抢夺新用户。

最后,具有消费场景优势的消费金融玩家依托高频固定场景,通过产品创新和体验升级来抢占新用户和新需求。

例如,橙子分割基于目前线上大量营业厅场景和线上APP场景,以及与京东、OPPO的合作,推出了“通讯套餐权益金”的产品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优惠购机和刷卡的一站式服务除了手机产品外,橙子分割也强化了场景的协同效应,将服务产品扩展到家电、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终端产品的领域。

背靠海尔集团的海尔集团,利用家电和家居场景的累积,今年打算针对线上数万家终端门店加快消费金融服务的嵌入改革,构建庞大的家庭消费金无边界服务网络。

综上所述,卡公司主导行业后,产品、体验、战略成为游戏关键,行业竞争质量和氛围得到改善,但在这场质量竞争的背后,所有玩家仍面临着同样长期的考验。

三长期试验点

新玩家入场、新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向新领土的扩张,是典型的竞争高涨的标志,但与消费金融初期的蜂拥式入场不同,目前的消费金融已经成长为数十万亿的超市,对民生消费、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未来

第一,技术和数据的利用率,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本插件,使平台的生态更智能、更灵活。

过去十年,AI、大数据、云计算在金融业的渗透不断加快,在消费金融这个领域,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风控、成本节约、用户洞察。 从这几年竞争格局的变化来看,如果不在扩张的同时好好利用技术,风控不好,就容易出问题。 搞好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怕外部不可抗力。

目前,许多头部玩家通过添加代码来投资开发,发布合规高效的技术系统,并尝试提供C2B产品和服务。 此外,从财务数据来看,这项技术投资也逐渐反映在变化和客户获取上,并发展为壁垒优势。 这意味着技术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以决定玩家的行业话语权。

第二,产品和服务体系输出个性化能力的高低能否解决每个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从现有的消费金融平台和产品来看,定制服务做得很好的平台可以更好地维持用户。 例如,在简单的分割数中,分割数的选择越多、分割时间越长的产品,就越能抓住部分用户的需求。

实际上,这还是千人千面的问题,但是今天的消费金融产品没有达到千人千面,个性化服务能力普遍不足,未来的用户需求即使是一人千面,也总是在变化,总是需要极其精准的满足。 特别是纯利润高的用户,通过进行个性化服务,可以大幅提高每个用户的交易频率,加强改变。

第三,资金和资金池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快速扩张中如何平衡?

在合规化后消费金融时代,资金(资产)和资源的风控能力是容易被忽视的游戏点。 今天,业界谈论风闻的主要是借贷行为和还款行为,决定未来扩张、创新平台竞争力的两个动向,都需要风闻来驱动。 如果没有良好的风控,扩张不好就进入死胡同,创新过度就有可能带来生存危机。

上面三个核心考点,总结起来还是技术、个性化和风控方面的挑战,但重点是各考点难度越来越高。 当用户越来越集中,资产越来越集中,玩家的竞争力就会变高,但保证增长、保持稳定的压力也会相应上升。

下沉:朝着普适的方向前进

从政策方面观察,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社会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必须走向普惠化。 通俗地说,就是让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和企业可以使用,尽量下沉。

一旦普及,对赛道玩家来说,不仅可以发挥消费金融的公益化社会价值,还可以在用户、收益、竞争力等方面带来全面积极的反哺。

这几年,捷信、招连灭火等头部玩家通过下沉吸收了更多的用户,同时积累了更多的下沉经验,丰富了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此外,合理有效的下沉也是一些后来者玩家追求超车、发挥平台社会价值的立足点。 以加速推进小额信贷的橙子分割为例,通过积极下沉,打造目前覆盖农村和边远地区、不下沉市场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差异化需求。

市场滞涨是普惠的必由之路,也是消费金融平台价值质变的必然选择。 如果越来越多的玩家一起下沉,消费金融的普惠化会更快,质量也会更高。

从金融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监管下,行业不断进入全面合规时代,从而带动玩家们对下沉市场的战略化深耕,催生积极正面的竞争格局,也惠及我国广大的消费金融市场和市场的长尾用户,